每天进出写字楼或商场时,我们在货梯口能看到“货梯严禁载客”的警示牌,可往往一些人还是会为了赶时间选择搭乘货梯。就在近日,一位业主乘坐货梯上楼时,由于货梯出现故障发生了冲顶事故,最终造成悲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很多人并不理解:同样是电梯,为什么客梯能坐,货梯就不行?难道仅仅是因为货梯更脏、更旧吗?
货梯和客梯的设计初衷不同
事实上,货梯和客梯的差异远不止表面上的“脏乱差”,它们在设计标准、安全规范、使用场景上都有着本质区别。强行混用不仅违规,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客梯的核心任务是安全、高效地运送人员,因此它的设计围绕“安全性”、“舒适性”、“快速响应”和“故障保护性”展开。
客梯的运行速度被严格控制在0.8~1.2m/s²的范围内,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乘客因突然启停而产生不适感;轿厢内部装饰光滑平整,采用防撞圆角设计,有一些客梯还会配备扶手和镜子,既美观又能减少磕碰风险。
此外,客梯还配备了完善的通风系统,确保轿厢内空气流通,避免乘客感到闷热不适。
货梯的核心任务是承载货物,因此在设计时更注重“稳定性”和“装载性”。为了满足货物运输的特殊需求,货梯在多个方面都采用了与客梯截然不同的设计。
货梯采用加厚钢板构建,整体结构更为坚固,通常能够承受2~5吨甚至更重的载荷;轿厢内部则采用耐磨钢板覆盖,表面经过特殊处理,能够有效抵抗货物搬运过程中的刮擦和碰撞。货梯的地板通常会铺设花纹钢板或橡胶垫,防止重型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滑动。货梯的特殊设计导致轿厢自重增加,对导轨的冲击也会加重,运行机构的长期磨损也会加快。
如果让人员在货梯内频繁上下,其动态走动产生的力与货物静态/滚动载荷完全不同,可能超出货梯对“动态载荷”的设计预期,加速结构疲劳,甚至导致安全隐患。
安全装置的差异
客梯的安全防护措施远比货梯复杂,且客梯通常会配备多重安全保障系统,形成完整的安全防护系统,包括双重限速系统、红外线光幕保护、失电锁死系统、紧急呼叫系统以及备用电源系统。这些先进的安全装置共同构成了客梯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
而相比之下,货梯的安全配置则相对简单,主要是针对货物运输的特点而设计的。而且,货梯的救援系统优先级别较低,其维修响应时间相对较长。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关于货梯事故的报道 图源:网络平台截图
曾有案例显示,仓库工人违规乘坐货梯,因轿厢突然下坠,而货梯的安全钳未及时触发,导致重伤。这正是因为货梯的安全设计并未考虑人员动态载荷的影响。
客货梯混用的潜在风险
01
结构风险:动态载荷 vs 静态载荷
货梯的承重计算完全基于“静载荷”假设,即认为载荷是均匀分布且相对静止的。这种设计假设符合货物运输的实际情况:货物被放置后通常保持固定位置,不会产生额外的动态力。
然而,当人员进入货梯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人员走动、跳跃、移动都会产生动态载荷,即动态变化的冲击力。工程力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正常行走时对地面的冲击力可达体重的2-3倍,如果多人同时在轿厢内移动,产生的动态载荷会更为复杂。
这些设计预期之外的动态力会让保护设计相对简单的钢结构疲劳加速,加剧钢丝绳的磨损,导致导轨变形。
02
救援难度更高
客梯通常位于人流密集区,一旦故障,救援响应快;而货梯多在偏僻区域,被困时可能难以及时被发现。
03
舒适性与安全性不足
货梯的加速度、通风、照明等设计不如客梯,长时间乘坐可能引发不适,甚至眩晕。
“货梯严禁载客”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基于科学的安全考量。客梯和货梯就像“公交车”和“货车”,虽然都能运载,但设计目标不同。下次再看到货梯,即使客梯排队再久,也请耐心等待哦!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编辑:二分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