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富博农业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中国红十字会2025年5月7日新闻发布会实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08 19:58:40   浏览次数:1  发布人:425f****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于5月7日(周三)15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中国红十字会在参与“三救三献”工作以及推动公开透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并答记者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组织宣传部副部长于丽颖: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中国红十字会2025年专题新闻发布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红十字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十字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重要致信精神,紧紧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于5月7日(周三)15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中国红十字会在参与“三救三献”工作以及推动公开透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并答记者问。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组织宣传部副部长于丽颖: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中国红十字会2025年专题新闻发布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红十字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十字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重要致信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团结动员广大会员、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奋力拼搏、务实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今天的发布会主要介绍红十字会在参与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遗体和器官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无偿献血,以及推动公开透明建设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提升人道服务能力的工作进展。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同志,他们是:

    中国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斌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边晓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筹资与财务部部长苏焱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贝晓超

    首先,请总会新闻发言人,中国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斌同志向大家介绍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基本情况。


    中国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斌:

    各位媒体朋友,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10周年。明天就是5月8日,是第78个“世界红十字日”,全国红十字系统将在这段时间广泛开展“红十字博爱周”活动,宣传人道服务、传播人道理念。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也是想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向大家报告中国红十字会有关工作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红十字事业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先后两次接见参加中国红十字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代表,亲自为南丁格尔奖获奖者颁奖,并会见了到访的两任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致信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为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红十字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十字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重要致信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奋力拼搏、务实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积极服务国家应急工作大局。红十字会参与应急救援已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在国家应急工作中的作用。目前,全国红十字系统已经建立起8大类1000多支、10万人规模的红十字救援队。按照灾害发生地域分布特点,在全国建立北、南、东、中、西南、西北6大协作区,进一步优化灾害发生后应急阶段的救援力量和资源配置,应急响应频次、效率、质量等均得到大幅提升。仅在2024年,全系统就启动应急响应565次,投入救灾物资77.5万件,及时高效地开展了积石山6.2级地震、云南镇雄滑坡泥石流、南方暴雨洪涝和台风救援等突发事件的救援救助工作。

    二是积极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我们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13部门共同推进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使更多群众掌握了基本应急救护技能,“敢于施救、善于施救”的凡人英雄不断涌现。同时,我们也积极推动救护培训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中国红十字会的应急救护培训课程获得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急救认证。截至目前,全国红十字系统在学校、交通场站、景区等公共场所配备8.3万余台AED。此外,红十字会还参加了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哈尔滨亚冬会等大型赛事的服务保障工作。

    三是深入开展人道救助工作。我们与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加强博爱家园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截至2024年底,全国红十字系统共筹集资金超15.5亿元,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建成7000多个博爱家园。这些博爱家园致力于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为困难群众提供产业帮扶,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连续27年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让2000多万户群众受益。连续20年针对白血病、先心病患儿实施救助,救助患儿10.7万人次。

    四是扎实推进人体器官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无偿献血工作。2024年5月,《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施行,进一步明确了红十字会在器官捐献工作中的职责。我们联合国家卫健委制定配套政策,健全人体器官捐献制度体系。截至目前,累计登记人体器官捐献者超过700万人,实现公民逝世后捐献5.8万多例;中华骨髓库累计入库数据超过360万人份,累计实现捐献20000例。同时,我们还积极配合卫生健康等部门开展宣传动员,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健康发展。

    五是着力提升筹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积极推进互联网筹资,组织开展“5·8人道公益日”“99公益日”互联网筹款活动,去年互联网筹款超过3.3亿元。自2020年开始,我们在全系统开展透明度指数评价工作,从组织、财务、业务活动、社会捐赠信息等方面推进公开透明、规范信息披露,将省级和地市级红会全部纳入透明度指数评价。

    六是积极开展国际人道交流合作。中国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成员。新中国成立以来,3位会领导先后当选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主席。去年,我会代表分别当选红十字与红新月常设委员会副主席,国际联合会财务委员会和青年委员会委员。这些中方代表在红十字国际组织重要岗位的任职,提升了我国参与国际人道事务的话语权和影响力。2022年,我会荣获国际联合会最高荣誉——亨利·戴维逊奖,彰显了红十字运动各方对中国红十字会发展、进步和贡献的充分认可。2023年,经我会推荐,我国有7名护理工作者被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授予南丁格尔奖,是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我们积极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了一系列援外工作,与周边国家——如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国红十字会合作社区发展项目,支持缅甸地震救援,派出队伍赴缅执行紧急搜救、医疗援助、过渡安置等任务。今年4月,我会还派出第七批医疗队,接力为非洲国家布基纳法索提供医疗援助。

    七是积极做好与港澳台的交流合作。加强内地与港澳红十字会的项目合作,推动粤港澳三地红十字会参与大湾区建设。举办了海峡两岸红十字博爱论坛、青年人道之旅夏令营等活动,有效推进两岸民众、青年之间的友好往来。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中国红十字事业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们深知,这些进展距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人道服务能力。

    谢谢大家!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组织宣传部副部长于丽颖: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我们注意到在灾害发生时,中国红十字会都会开展救援工作。在今年1月的日喀则地震救援中,不少媒体关注到了红十字无人机照明,网友称赞这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我们想了解一下,在国家救援的整体格局中,红会的定位是什么?有哪些优势和特点?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边晓:

    谢谢您的关注。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是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救援、救灾工作,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等法律赋予中国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

    红十字会在应急救援中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发挥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作用,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体系化,二是专业化,三是全链条。

    截至目前,中国红十字会已建成赈济、医疗、供水、大众卫生、救护转运、心理救援、搜救、水上救援等8大类救援队伍,队伍数量达到1000多支,队员总数约10万名(其中骨干队员近3万名),救援队配备各类专业救援装备,救援队员都是具备专业技能。我们还建有1000多个各级红十字物资储备库,储存有200多万件救灾物资。依托专业的志愿者队伍和比较充足的物资储备,我们可以开展生命搜救、安置点建设、医疗救治、应急供水、应急厕所、心理援助、防疫消杀、灾后恢复重建等多种形式的救援,涵盖从紧急搜救到转移安置,直至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链条救援工作。

    红十字会应急救援工作的优势一是有法律和组织保障。开展救援、救灾工作是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各省、市、县均依法建立红十字会,有20多万个基层红十字组织;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是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成员,是国务院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并与应急管理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二是有社会广泛参与和专业的志愿者队伍,红十字救援队伍主要由社会各界的专业志愿者组成,他们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接受过专业化培训,具备专业技能,是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力量。

    以您刚才提到的西藏定日地震救援为例,地震发生后,我们组织搜救、医疗等队伍紧急赶赴灾区执行人员搜救、伤病员救治和转运任务;灾区昼夜温差较大,群众急需保暖物资,我们迅速从位于拉萨的物资储备库调拨棉帐篷、折叠床、棉衣、棉被、赈济家庭包等急需物资。安置阶段,我们调派救援队携带应急厕所、医疗设备、供餐车等装备,组织筹措安置板房,开展了安置点建设、应急供餐、医疗救治、心理支持、物资救助、大众卫生厕所搭建等工作。

    此外,我们也在不断探索科技手段为救援工作赋能,比如您刚才提到的无人机照明,就是来自智能无人机研发领域的红十字志愿者组成的救援队伍。媒体把这些无人机称为“高原夜空中最亮的星”,它们为灾区群众提供夜间生活照明,也为安置点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在今年的缅甸地震救援和四川宜宾市筠连县山体滑坡救援中,我们也使用了这样的设备。

    作为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十字会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配合应急管理部门做好突发事件救援救助工作,切实为受灾群众提供快速高效的紧急救援和人道救助。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记者:这次缅甸地震,中国红十字会也派出了救援队赴缅开展了国际救援,请介绍一下这次救援的情况,有哪些特点?另外,国际组织对红十字会的救援是如何评价的?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边晓:

    感谢您的提问。缅甸地震发生后,CGTN派出记者与我们一起在缅甸并肩战斗,有力传播了我国作为国际人道主义事业的积极拥护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形象。在此,也向贵台表示诚挚的谢意!

    这次国际救援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快速。迅速做出响应,体现了“中国速度”。地震发生第二天,我会即向缅甸红十字会提供了现汇援助,首批救灾物资和救援队伍即启程赴缅;二是温暖。贴近缅甸民众需求,传递了“中国温度”。除了开展生命搜救外,中国红十字会还根据缅甸灾区需求,提供包括物资救助、安置点建设、应急厕所、应急供水、医疗救治、防疫消杀等在内的多种形式救援,让缅甸民众感受到中国人民深厚的胞波情谊;三是高效。积极协调各方,彰显了国际救援效率。中缅双方多层级、多部门共同努力,打通了从我国云南临沧清水河口岸到缅甸曼德勒的陆路援缅通道,先后运送4批次240多吨灾区急需物资,大大提高了人道救援物资的运输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红十字会要“积极参与和支持国际人道主义事业”,“为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为遵循,认真做好缅甸地震国际救援工作。在缅救援期间,我们始终与我驻缅使领馆,缅甸政府有关部门、缅甸红十字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驻缅代表处保持密切沟通和良好协作。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高度赞扬了我会的快速响应能力和救援队的专业素养,认为中国红十字会作为首个提供国际援助的国家红会,所开展的救援工作类别全、成规模、效率高。缅甸红十字会会长表示,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援反应速度快,提供的援助符合灾区民众的需求。曼德勒省省长和曼德勒市市长也多次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援助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衷心感谢。

    人民日报记者:近年来,每逢各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红十字会的捐赠款物接收与发放都受到社会关注。红十字会在加强捐赠款物管理、提升捐赠信息透明度、方便公众监督等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机制?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筹资与财务部部长苏焱:

    谢谢您的提问。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红十字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近年来,我们坚持“规范、高效、透明”的原则,在制度建设、人员培训、方便公众监督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加强捐赠款物管理和捐赠信息公开,提升社会公信力。

    一是在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方面,着力强化红十字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我们不断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捐赠款物接收、分配使用和信息公开等环节的规范要求。同时,结合《红十字会法》《慈善法》,加大红十字系统相关人员在法律法规、筹资、财务管理、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强化各级红十字会依法依规开展募捐和接受捐赠款物,规范捐赠款物使用和捐赠信息公开。

    二是在提升捐赠信息透明度方面,开展透明度指数评价,推动红十字系统信息公开。坚持依法公开,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公开的内容,划分为组织信息、财务信息、业务活动信息、社会捐赠信息等维度,转化为可以用具体数值来表示的量化指标,开展全国红十字系统信息公开透明度指数评价,现已实现32个省级、418个地市级(含直辖市区县)红十字会评价全覆盖,推动各地红十字会通过官网、公众号等载体进行信息公开,完善基础信息,规范救援救护救助等业务信息发布,提升社会捐赠信息公开时效性、完整性。

    三是多渠道接受监督。我们接受国家审计部门、民政部门、媒体和公众监督。依照《红十字会法》,我们每年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捐赠款物进行审计,并将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布,捐赠收支信息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公开,方便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另外我们邀请媒体、捐赠方代表参与灾后重建项目、博爱家园等项目的实地考察。

    捐赠款物规范管理、公开透明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深知信任来之不易,唯有以公开、专业、高效的行动回馈每一份爱心。我们将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扎实的行动、更开放的方式,回应每一份善意,守护每一份信任。欢迎社会各界继续监督、建言,共同推动人道事业高质量发展。谢谢大家!

    中国日报记者:参与推动开展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是红十字会的一项重要法定职责,是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在这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中国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斌:

    感谢您的提问。中国红十字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依法履职,积极参与推动开展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等人道服务工作,推动相关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完善法定职责,持续深化工作内涵。红十字会在几十年的实践中积极探索,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健全,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在人体器官捐献方面,开展宣传动员、意愿登记、捐献见证、缅怀纪念、人道关怀等,加强人体器官捐献组织网络、协调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在造血干细胞捐献方面,参与开展宣传动员、志愿服务、表彰激励、人道关怀等,建设和管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在无偿献血方面,参与推动宣传动员、表彰激励、志愿服务等。多年来,红十字会与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配合,在“政府领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捐献工作格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大力宣传动员,积极营造捐献光荣的社会氛围。每年,利用“世界献血者日”“世界骨髓捐献者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举办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暨宣传普及活动、“生命接力”运动会,开展年度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工作,广泛宣传捐献科普知识和感人事迹,大力倡导自愿无偿、高尚利他的捐献理念。近年来,各地涌现出许多无私大爱、感人至深的捐献故事,如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张宝跨国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故事,“一个人的球队”“一个人的乐队”“青岛小九月”等器官捐献故事。这些捐献者,以大爱奉献的实际行动,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引领了社会的新风气。

    三是捐献工作成效显著,积极服务医学需求。红十字会不断加强捐献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志愿者队伍广泛建立,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的捐献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截至目前,中华骨髓库累计入库数据超过360万人份,是世界第四大骨髓库,累计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2万例。在人体器官捐献方面,累计意愿登记超过700万人,实现公民逝世后捐献5.8万例,为众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今后,中国红十字会将认真依法履职,继续加强与卫生健康等部门的合作,不断扩大“三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动员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捐献者队伍中来。也衷心希望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和我们一道,共同讲好捐献故事,大力弘扬高尚利他的精神。

    新京报记者:大灾大难发生时,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接受了很多公众捐款,能否介绍一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接受公众捐款方面的一些工作情况?比如如何尊重捐赠人意愿,如何能够做到公开透明?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贝晓超: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开展救援、救灾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按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统一部署,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开展人道资源动员,及时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接受公众捐款及紧急救灾中公开透明方面的工作情况。

    在接受捐赠的工作中,我们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充分尊重捐赠人意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及民政部《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所有公开募捐项目都要提前备案,这样能明确资金流向,确保专款专用,每一笔捐款能精准流向既定项目。紧急救灾时,若无法在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前办理募捐方案备案,我们会依规在公开募捐活动开始后十日内补齐备案手续。比如今年1月西藏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时,我们一边开展救援,一边迅速向民政部门完成公开募捐的项目备案,确保每笔捐款都有迹可循、定向使用。

    在紧急救灾中,我们始终把“高效运转、公开透明”放在首位,努力通过完善机制、创新手段和强化监督,保障社会各界对救灾工作的知情权。灾害发生后,我们及时发布灾情响应和救灾行动启动,实时更新救灾行动动态和救灾物资执行进展,公示资金物资捐赠及使用情况,并公布审计报告。

    以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灾情发生后,我们立即通过多种渠道如官网、新媒体平台等,发布灾情响应信息,紧急启动“天使之旅——驰援河南洪灾行动”。参与紧急救灾时,我们通过官网、新媒体等平台,实时公布救灾行动的进展,如救灾工作组的出发、抵达灾区时间、开展的救灾工作内容等;同时,对救灾物资的采购、运输、接收、发放全流程进行追踪更新,包括物资种类、数量、发放地点等,让公众了解物资去向。

    我们还及时发布救灾行动简报,详细介绍救灾工作开展情况、救灾款物的发放使用情况,以及受益地区和人群等信息。对于捐赠资金和物资,通过官网、新媒体平台、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等,公示来源、数额、使用方向、使用进展等。官网有“捐赠查询”板块,捐赠人输入捐款凭证编号就能查询到自己的捐赠记录。

    灾害发生后第6天,我们邀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救灾行动社会捐赠款物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第二年,2022年7月20日,公开发布《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驰援河南洪灾行动社会捐赠款物收支情况审计报告》,并在官网上公开,面向社会报告救灾情况。同时,设立举报邮箱和电话,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投诉,对于公众的反馈及时进行处理和回复。

    公开透明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形成了从募捐到使用再到监督的完整闭环。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增强透明度,主动接受监督”,不断提升工作规范与效能,“让每一份爱心善意都及时得到落实”。希望媒体朋友们、社会各界继续监督和支持我们,谢谢大家!

    健康报记者:人道救助工作是红十字会面向困难群体开展的一项常规工作,是政府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补充,是红十字会参与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请问,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如何通过管理与创新,提升红十字会在大病救助、筛查等救助项目的影响力和效果?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贝晓超:

    感谢您的提问。人道救助也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大病救助为例,我们目前的救助对象包括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下肢畸形等大病患者及部分罕见病患者。这些重大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也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救助对象。

    以白血病、先心病患儿救助为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自2005年起开展针对白血病、先心病患儿的救助。20年来我们累计投入资金29.4亿元,救助白血病、先心病患儿达到10.7万人次。特别是近几年,我们年均救助患儿超过1万名。为确保更多白血病、先心病患儿及时得到救助,我们重点从以下三方面推进项目管理与创新:

    一是严格管理项目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在项目管理方面,我们按病种建立管理规则,实现从申请、审核、公示到资金拨付全流程的标准化管理,确保救助规范准确,联合医院为病情紧急患儿开展绿色通道,确保救助效率提升。2021年,我们还上线白血病、先心病救助项目的管理系统,实现各级红十字组织云端协同,显著提升了救助审核效率。救助资金直接拨付至患儿账户,实现资助款“一键拨付,实时到账”。拨款后进行100%回访,确保及时用于患儿救治。2024年推出“红救助”微信小程序,患儿家长通过手机直接提交申请材料,提高了救助申请的便捷性。在微信中搜索“红救助”,进入小程序就能快速找到申请入口,还可以接收审核进度、资助款拨付等关键节点的通知提醒,让救助流程更加透明、安心。

    二是主动发现人道需求,实现精准化救助。2012年起,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开展“天使之旅”筛查救助行动,组织医疗专家和志愿者深入全国各地,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主动为先心病、唇腭裂等儿童开展疾病筛查。以先心病患儿救助为例,13年来“天使之旅”先心病筛查救助行动的脚步遍及全国22个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筛查儿童177万余人次,救助患儿9000余人次。像西藏的旦珍,就是在2013年筛查中确诊先心病,随后接到北京接受手术治疗,重获健康的旦珍后来考上了大学,她还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回馈社会。此外,我们还设立了“人道救助值班热线”,随时接受患儿求助和咨询。

    三是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不断满足患者新期待。深入开展社会需求调研,先后编印了15本涉及大病患者生存情况、乡村医生、青少年健康、罕见病等内容的人道公益系列报告,积极推动政策落地见效,优化项目设计,拓展救助领域。在社会爱心捐赠下,从医疗救助、生活帮扶、心理关怀等多方位满足患儿需求。比如,为筛查确诊需要手术的先心病患儿进行人道救助,为接受移植治疗的白血病患儿提供生活资助,推动完善罕见病诊疗体系,开展情感关怀等服务。

    我们希望继续携手社会各界,扩大人道救助规模,提升人道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记者:近年来,普通人在公共场所出手救护生命的事例越来越多。我们知道,这种在“黄金4分钟”内开展的群众性应急救护需要有懂急救的人、有AED等急救设备,请问红十字会在这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边晓:

    感谢您的提问。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也是我会的法定职责。近年来,普通公众在公共场所敢于施救,善于施救,急救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红十字会主要抓了两项工作:

    一是加强多部门合作,提升公众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率。一方面,近年来,红十字会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师生以及交通、旅游、消防、地震等行业从业人员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提高学校和重点行业的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率。另一方面,广大红十字救护师资、志愿者深入校园、社区、企业、家庭,通过开展培训、组织演练、摆设“急救地摊”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心肺复苏等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五年来,全国红十字系统共开展应急救护取证培训1800余万人。这些年,急救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在“寻找最美救护员”活动中,涌现了很多经过红十字会培训的凡人英雄,他们有第一时间救护儿童的民警,有现场救人的物业员工,有为老人实施心肺复苏的中学生,有勇于施救的闪送快递员,还有使用AED抢救乘客的地铁员工……这些感人事迹和典型案例得到广泛宣传褒扬,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是强化资源动员,推动在公共场所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对心脏骤停的急救,AED的使用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在学校、地铁、火车站、机场等场所配置AED。比如,北京市所有的中小学校和郑州地铁所有站点都实现了AED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国红十字系统累计在公共场所配备AED8.3万台。

    AED能够提高心脏骤停救治的成功率,但绝不是安装了就算大功告成,还需要大力加强应急救护培训。我们在推动公共场所配备AED的同时,还编写出版了心肺复苏与AED的专项课程教材,推出了专项课程,加强心肺复苏与AED使用的培训,目的就是使大家会用、敢用。

    人民网记者:随着急救宣传的普及,我身边有很多人也非常想学习急救技能,不仅能够预防万一,也能帮助他人。是否能介绍一下目前有什么渠道公众可以参加急救培训?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边晓:

    目前,我会面向公众开设有4种应急救护培训课程,分别是16学时的救护员、8学时的初级救护员、4学时的心肺复苏+AED和4学时的创伤救护等培训课程,大家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学习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线上有两种方式,一是可以登录“中国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点击“我要参与”,选择“我要学急救”进行在线学习,平台免费提供心肺复苏+AED、救护员理论课程以及应急救护相关的视频等学习资料;二是也可以登录“学习强国”平台“红十字·救在身边”强国号,以图文、视频等方式学习应急救护、防灾避险和卫生健康知识。线下,可参加由各地红十字会组织开展的应急救护培训,经考核合格可获得相应的应急救护培训证书。

    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也希望媒体朋友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广泛传播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与理念,深入宣传勇于施救的典型案例,倡导“关爱生命、救在身边”的文明风尚。谢谢!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组织宣传部副部长于丽颖:

    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如果没有更多问题,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此结束。今年我们还将举办其他主题新闻发布会,欢迎各位媒体朋友继续关注并支持中国红十字事业。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转自“中国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425f****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福博农产品采购网 (c)2008-现在 foub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