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刘庭梅 通讯员 张超 冯嫣然
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位于此地的禹会区人民法院马城人民法庭探索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当地“法润珠城,禹法同行”品牌,与“禹风厚德”的城市精神并蒂花开、交相辉映,矛盾纠纷化解成效显著。马城法庭推出的《请进来参观 走出去关爱 进校园普法》《法院里的妈妈》等普法短视频作品“有流量更有正能量”。近年来,马城法庭先后涌现“敬业奉献蚌埠好人”“安徽省少年审判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个人”等优秀干警。
紧扣基层治理“关键点”
2025年2月28日上午,马城法庭组织召开辖区内“村居微法庭”调解员专题培训会,高新区天河社区妇联主席储苏赟、马城镇妇联副主席谢红英参加会议,马城法庭负责人计奡舜授课。法庭组织“天河姑娘”调解员团队、“马大嫂”志愿者服务队共20余名人民调解员参加培训。
近年来,马城法庭创新推出多个特色调解品牌,多元化解矛盾纠纷。2022年,法庭组织“马大嫂”志愿者参与涉未成年人、婚姻家事纠纷调解及判后延伸工作,向基层末梢传递司法温度。2024年5月9日,马城法庭与蚌埠市妇联共同挂牌成立“马大嫂志愿服务队马城法庭志愿服务站”,进一步形成了“法官说法、大嫂讲情、刚柔并济、法网柔情”的纠纷调解格局。
2023年,马城法庭组建“教授调解团”,邀请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参与涉外民商事案件调解工作。“教授调解团”相关工作先后获“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典型案例”“安徽法院系统十佳特邀调解组织奖”“蚌埠市改革创新奖”。2023年3月,马城法庭成功办理涉台长期未结民事纠纷案件,该案系安徽省首例运用最高人民法院、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总对总”诉调对接机制化解矛盾纠纷的案例。
针对辖区天河科技园社区民事案件逐年递增的情况,马城法庭开展调研工作,向天河科技园、天河行政事务管理中心发出成立区域调解特色品牌的司法建议,并获得采纳。“天河姑娘”调解团队成立后,与法庭联动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此外,马城法庭积极组建村居联络员队伍,借力蚌埠法院系统“村居微法庭”建设,建立起“法官+人民调解员”联动机制,实现“法院+村居”的双向互动,构建从前端调解到末端审判的全链条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24年12月,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人民法院马城人民法庭干警在辖区禹会村调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摄影 韩震震
延伸审判方法“辐射线”
今年3月5日,禹会法院1号圆桌法庭上,一起涉抚养权纠纷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共同向主办法官起立致谢,案件得以“事心双解”。
该案原、被告于2013年7月结婚,后育有一子。2020年9月,双方因感情破裂离婚,约定离婚后儿子由男方抚养。但被告男方始终未履行抚养义务,一直由原告和父母一起照料儿子的学习和生活。原告诉至法院,要求依法变更儿子的抚养权。该案已经过两次调解,被告均不同意变更孩子的抚养权。原、被告均出示了案涉未成年人愿意跟随自己生活的录音,内容相互矛盾。
法官认为,案涉未成年人已满11周岁,其本人真实意愿至关重要。在征得原、被告同意后,法官当庭视频连线该未成年人,听取其真实意愿,以排除矛盾证据。
“孩子,你的抚养权归属是你人生的一件大事。有什么心里话都可以和我们说。”法官耐心地与涉案未成年人沟通。
“我愿意和我母亲共同生活,因为她对我的关怀更加细心。”孩子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法官据此再次做被告工作,向被告表示“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抚养是引导而非束缚”。最终,被告放下心结,纠纷得以顺利解决。
马城法庭总结创新“三五五七”工作机制,即通过三个阶段全程调解、运用五种方法、坚持五个原则、开展“七个一”活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同时,坚持探索和落实要素式审判,结合“科学研判、心理疏导、见缝插针、锲而不舍、妥善入微”五步调解法,切实提高审判调解质效,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为构筑联动解纷新体系,法庭邀请禹会区妇联、共青团、教育体育局、司法局等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签署了涉未成年人权益审判联席联动工作文件。同时,积极加强与公安、民政、公证等部门的配合协作,依托社会力量,构建共同保护和综合协调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拓宽普法宣传“覆盖面”
作为兼顾少年审判职责的基层派出法庭,马城法庭全体干警深知:少年审判不仅仅是对案件的审理,更是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守护。因此,法庭定期开展“法治进校园”、法庭开放日、“开学第一课”等活动,创建“青少年权益保护岗”“青年文明号”品牌,综合运用心理疏导、司法救助、家庭教育令等措施,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优质司法服务。
马城法庭牵头组织法院干警兼任辖区内17所中小学的法治副校长,通过组织开展“法官进校园”活动,为学生们讲解法律知识,开展法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12月,“禹会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成并开放,先后接待20余所大、中、小学3000余名青少年实地参观。
此外,法庭紧跟时代脉搏,以拍摄微电影等创新工作,不断丰富基层普法形式。法庭干警结合马城镇居民参与彩礼诈骗最终被“民转刑”依法处理的真实案例,拍摄了普法微电影《“升级”的彩礼》。2024年1月,该微电影入选“蚌埠市2023年十佳网络传媒作品”。
长期以来,马城法庭干警牢记职责使命,注重实质化解矛盾、注重调研总结、注重机制创新,努力将一件件民生案件办成有温度的司法为民典型案例,通过不断从典型案例中及时总结有价值的工作经验,最终萃取形成有分量的调研报告、普法信息、理论文章或创新制度,用实际行动创造新业绩。
本期封面及目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6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64期
编辑/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