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3次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每一次参观,我都有新的感悟,都能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新的力量。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不仅为我国奠定了国际地位,也为我国全力投入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和平、稳定的环境。当下,中国正坚定而自信地步入世界舞台中央,在此过程中,仍然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科技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等诸多挑战,我们亟须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引领,大力协同、艰苦奋斗,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集智攻关,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
作为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纳米科学为物理、化学、材料、能源、生命等基础学科提供了创新动力,是最具创新能力的科研领域之一,是变革性产业制造技术的源泉。21世纪全球960个最显著的科研方向中,有89%与纳米科技有关。
▲2003年12月31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筹)正式挂牌成立。
2003年,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成立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标志着我国纳米科技发展的新起点。短短20多年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自力更生、从无到有,取得一系列代表性研究成果,培育出高水平人才队伍,形成开放包容的科研文化,已成为全球纳米科学领域顶尖的科研机构之一。爱思唯尔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纳米领域学术影响力方面,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中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位居前三。2022年,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牵头论证并申报的“纳米科学与工程”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列为一级学科。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聚焦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变革性产业技术,致力于建设世界纳米科技创新高地、人才汇聚高地、技术转移转化高地,努力创造“从0到1”的原创成果,提高纳米技术对产业的核心贡献。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坚持提升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优化重大科技任务选题机制,创新实行专题研讨和项目入库制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设立重大任务处,加强部署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瞄准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前沿,布局人工智能与纳米技术应用,调整理论室为纳米理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完善以使命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优化职称评审和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建立管理部门负面清单考核体系,改革科研人员年度及绩效评估机制;调整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加强建制化团队建设,保障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顺利实施。
60年前,老一辈科学家用毕生心血铸就“两弹一星”精神丰碑。钱伟长院士为科学救国,弃文从理,从物理5分起步成为力学巨擘,他说:“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林俊德院士在弥留之际,9次请求医生同意其继续工作,他说:“不能躺,躺下就起不来了。”如今,抢占科技制高点同样是背水一战,我们要继承争分夺秒、孜孜以求的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中。
60年前,中国科学院为完成“两弹一星”研制任务,组织40多家单位协同攻关,全院2/3科研人员参与其中。数年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牵头承担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变革性纳米产业制造技术聚焦”,组织院内20多家单位的科研团队,与70多家机构开展合作,在长续航动力锂电池、纳米绿色印刷、纳米催化等领域形成一系列核心技术创新,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正牵头承担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超分子固液可逆相变材料及可控释能研究”,致力于通过固液可逆相变材料实现空天动力的跨越式发展。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0周年科技创新主题论坛。
科技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我们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的精神,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征程上砥砺前行,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科技智慧和力量。
作者唐智勇,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5-07-31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曹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