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是新中国科技工作者在特殊历史时期担负国家特殊使命过程中铸就的精神丰碑。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内涵,不仅指引着老一辈科学家创造了彪炳史册的科技奇迹,更在新时代继续激励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
在院党组安排下,我于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工作会议期间,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丰富的历史展品和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辉事迹令我印象深刻,也使我想到,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工程热物理所)的发展历程,正是这一伟大精神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山东肥城30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工程热物理所供图
回望历史,工程热物理所和工程热物理人的成长与发展,处处彰显着“国家的重大需要是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使命担当。
上世纪50年代,吴仲华先生在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前身)工作期间,提出了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吴氏通用理论),极大推动了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发展,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然而,他胸怀“中国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服务”的科学报国情怀,与钱学森、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一样,为了祖国发展毅然归国。1956年,吴仲华创建了工程热物理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在其领导下,动力研究室开辟了传热这一研究方向,发明了新中国第一支热管,相关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东方红卫星热控任务。后来,根据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以闵桂荣先生为主的热控团队更是整建制调入航天系统,充分体现了“大力协同”的“两弹一星”精神。
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我国能源效率低下的问题,吴仲华提出“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科学用能思想,为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至今仍是能源高效转化领域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吴仲华还创立了工程热物理学科,发起成立了工程热物理学会和工程热物理所,不仅奠定了我国能源动力学科的理论基础,更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他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培养了一大批工程热物理领域的杰出人才和科技骨干。
在吴仲华学术思想和科学家精神的感召下,工程热物理所培养了蔡睿贤、徐建中、金红光、朱俊强等一代代为国家能源和动力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第二代科学家蔡睿贤凭借深厚的数学功底,获得了非定常几何三维欧拉流动解、热质双扩散对流解等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一系列基本方程的严格简明解析解,创建了国际上独树一帜的分析复杂总能系统的比较法,发明了多个新型热力循环系统模型。徐建中则提出内流三元激波理论和熵产极小化激波增压理论,拓展了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结合对转技术,发展出新原理航空发动机,后者被评价为“能够写上中国人名字的航空发动机”。
第三代领军科学家金红光、朱俊强等在前辈的引领下,面向国家新的战略需求继续开拓创新。金红光提出了燃料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突破了传统热能利用理论,发明了化石燃料与太阳能等多种能源热化学互补利用方法和系统,成为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朱俊强带领团队将三元流动理论推向应用,创建了斜流+离心组合压气机和分级分区燃烧室设计理论与方法,自主研制了系列宽域长航时涡扇发动机和高效费比单轴涡扇发动机,取得了集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工程应用于一体的创新成果……
工程热物理所三代科学家,始终以国家需求为指引,将个人理想融入科技强国的宏图之中。
进入新时代,工程热物理所将“两弹一星”精神转化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行动。在能源领域,原创性提出系列制氢新方法,大幅降低制氢温度与能耗;构建煤炭燃料与原料属性耦合利用新模式,通过工业示范和产业应用为传统能源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建成国际首套10MW、100MW和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性能指标屡创世界纪录,助力“双碳”战略实施。在动力领域,自主研制了系列轻型涡喷、涡扇发动机和新原理发动机,建成了轻型涡轮动力自主创新研发体系,走出了从发动机到无人机的自主创新之路。
从“两弹一星”时期面向热控任务的攀登,到新时代面向“国防”与“双碳”的攻坚,工程热物理所始终坚持以科技服务国家需求为己任。面向未来,工程热物理所将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继续以“国家人”的担当,肩负“国家责”的历史使命, 传承“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科学精神,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作者陈海生,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学报》记者陈欢欢采访整理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5-04-29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