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农艳奎,国网山西晋城供电公司二次运检中心三级技能专家,专攻继电保护16年,牵头完成20余项继电保护改扩建工程,改造200余套老旧设备;完成7座高电压等级变电站基建验收工作,累计消除设备缺陷300余处。她主导研发了创新成果9项,成果获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金奖、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等18项奖项。
2008年,农艳奎大学毕业后入职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投身继电保护专业领域。面对陌生的二次设备,她从打印设备标签、敷设电缆等基础工作做起,踏实做好看似琐碎的辅助工作。
变电站二次系统是保障变电站稳定运行的核心控制系统,如同人体的中枢神经,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变电站安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农艳奎在220千伏珏山变电站调试二次设备
2009年,110千伏润城变电站改造,经过两个多月的驻站学习,她扎实掌握了继电保护基础技能——电缆敷设、电缆剥皮、二次回路接线。“我不能只掌握操作方法,更要理解技术原理。”农艳奎先深入研究技术原理,明确解决方案后再动手操作,并对照同事的方案分析自己的不足。常问“为什么”的她,除了向同事们请教,最常做的就是伏案钻研。
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让她在继电保护专业领域不断精进,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迅速提升。2019年,农艳奎获得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继电保护技能竞赛个人第一名和团体第一名。2020年,她又获得山西省电业系统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个人第一名和团体第一名。她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检验。
当时,备自投装置校验作业难以一次成功的问题一度困扰着农艳奎。作为电网故障时保障供电连续性的关键设备,备自投装置需要通过校验,确保其能够可靠、快速、准确地完成备用电源切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农艳奎在晋城220千伏金鼎变电站开展二次设备专项检查
2021年4月,在110千伏南村变电站改造现场,三组作业人员操作时序配合不当,导致备自投装置校验作业连续失败5次。
“预备,Ⅰ段母线失压。”
“小焦,听我数到2再操作,不然不符合备自投装置的动作逻辑条件。大家准备好,咱们再试一遍。”
“注意操作时序!”
在农艳奎的指挥下,第6次备自投装置校验作业成功,总耗时近50分钟。这件事让农艳奎认识到提高备自投装置校验作业效率、降低作业人员劳动强度的必要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农艳奎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开展技术攻关研讨
自此,农艳奎开启了系统性攻关。工作之余,她研究各种型号的备自投装置,与同事们研讨校验作业的改进方案。两个月后,一个解决方案在她脑海里初具雏形:研发一台能自动校验的备自投装置校验仪。她随即组建一支5人的技术小组展开研发。小组成员在工余时间连续攻关,利用退运不久的备自投装置成功搭建试验台。这为后续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也节约了资金。
“技术创新需要沉得下心思、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作为技术小组的负责人,农艳奎始终践行这一理念。从方案论证到设备调试,她全程把关,组织小组成员对每个技术节点展开多轮可行性论证。
小组成员复盘了备自投装置校验作业全流程,从校验条件、校验过程、人员配合三个维度分析,最终确定了备自投装置校验仪的研发方案。但方案实施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在一次设备带电的情况下开展校验作业?这需要一台模拟断路器。市场上的模拟断路器接点较多,体积较大,现场使用不便。技术小组制作备自投装置校验仪仅需9副接点,但市场上缺少小型模拟断路器。“遇到难题就要想办法解决,市场买不到,那就自己造。”在农艳奎的鼓励下,小组开始研发小型模拟断路器。
农艳奎带领小组成员反复优化设计方案,最终成功研发出模块结构严谨、操作便捷的备自投装置校验仪。2022年1月,她整合校验仪功能以扩展其应用范围,实现备自投、低频低压减载及故障解列三类安全自动装置的不停电校验,在提升校验作业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校验结果的准确性。
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投入运行的安全自动装置数量持续增加。2022年3月,国网山西电力要求,供区内110千伏变电站实现备自投装置全覆盖,并开展带电校验作业。农艳奎牵头研发的备自投装置校验仪在晋城电网应用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晋城电网因备自投装置正确动作减少了46万千瓦负荷及14万千瓦时电量损失。该成果获得国家电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我将继续研发继电保护远程智能运维装置,实现设备诊断从‘就地’向‘远程数智’模式转变。”谈及未来的计划,农艳奎说,“在追光的路上,我会一直努力前进。”
内容来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