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小圣乐·骤雨打新荷
词作者: 元好问
绿叶阴浓,
遍池亭水阁,
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
朵朵簇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
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
似琼珠乱撒,
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
念良辰美景,
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
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
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
任他两轮日月,
来往如梭。
赏析
元好问(公元1190年——公元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及第,后又以博学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往来于忻州与真定之间,隐居不仕,潜心著述。1257年,元好问逝世于获鹿县的寓所,享年67岁。元好问自幼聪颖,擅诗、文、词、曲、小说等各体文学,以诗成就最高,词为金代之冠,散曲亦为名家。他是元朝前期北方文学的标志性人物,在文学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今有《遗山先生文集》《遗山乐府》《续夷坚志》《中州集》等传世。
这首《小圣乐•骤雨打新荷》作于金朝灭亡之后,作者劫后余生,失意落拓,乃以浅斟低唱来对抗现实之痛苦,将苦闷隐藏在流连美景、及时行乐之中。
上阕写景,用明快的调子,写夏日纳凉、欣赏美景,感受自然之趣。作者铺叙层次分明,起三句“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先写出大的背景,在植被丰茂的“池亭水阁”,作者纳凉散心,感受园林的整体氛围。接下来两句写局部,为绿意盎然的园林点染丰富的色彩,“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石榴花刚刚绽放,像是一团团红色丝罗扎成的。点染色彩之后,再增加声音,接下来两句“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写到春天孵化出的乳燕、雏莺在枝头娇嫩“弄语”,嘶鸣的“蝉”好像在与之“相和”,作者将三种声音相和比作乐队的合奏,充满了生机和乐趣。最后三句写到不期而至的阵雨,把视点落到水池中的荷叶荷花,“骤雨过,似琼珠乱撒,打遍新荷”,雨点儿像乱撒的珍珠,打在新出的荷叶上,不仅为夏日带来了凉意,添加了雨打莲蓬的声音,也使得画面变得更加鲜活生动。这景致,不仅将夏日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作者流连不已的情感融合其间,诚可谓妙笔生花。
下阕抒情,感慨人生苦短,因此要及时行乐。过片三句“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用“良辰美景”承接上阕,同时“人生百年有几”,以感慨的语气来开启下文抒情。因为人生短暂,所以良辰美景不可辜负,不要放过虚度。接下来两句讲到人生哲理,“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饱含着作者半生的辛酸。他做过官,也坐过牢,改朝换代的无情现实击碎了曾经的人生理想,所以感慨“穷通前定”,一切都是宿命,何必去苦苦“张罗”?貌似消极,其实有不得已的苦衷,一腔愤懑隐寓其间。于是自然想到借酒浇愁,“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对此园林美景,邀请宾客玩赏,一起浅斟低唱,岂不快哉!末三句“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大家一起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就可以忘怀得失,不去管他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任他”似乎是放任不管,想开了,体现出一种旷达的态度,但其实背后是无奈的苦痛。良辰美景,宾主欢宴,及时行乐,快乐的外壳里包裹着苦痛的亡国记忆和无奈的现实选择,形成了巨大的艺术张力,是散曲史上难得的佳作!
撰稿:江合友
诵读赏析:齐克健
栏目介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继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苑里的又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新华网联合主办,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和中国和平出版社承办的“未来讲堂——经典元曲诵读与赏析”活动,是继“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未来讲堂——名家诵读赏析经典古诗词”活动之后,为两岸广大青少年精心准备的又一份国学大礼,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流传千年的经典元曲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意义。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