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2025年肿瘤规范化诊疗能力提升巡讲“五五行动”系列交流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会议汇聚医疗机构和临床专家力量,围绕规范化诊疗、管理能力提升等核心要点,共同推动肿瘤诊疗向高质量、高水平迈进,助力先进诊疗技术和理念在基层落地,从而惠及更多患者,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来自北京、河北、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山东、河南、广东、广西、重庆、甘肃、宁夏等地医疗机构的相关专家出席会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肿瘤防治是一项民生工程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呈年轻化趋势,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因此,肿瘤的规范化诊疗至关重要。
在开幕环节,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与药物政策处副处长罗燕斐表示,肿瘤防治工作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肿瘤的早筛早治、规范化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然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提高区域诊疗同质化、推进先进技术的临床转化、促进多学科协作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杭州市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肿瘤规范化诊疗工作。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大力推动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落地,加强多学科协作机制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能力,积极推进癌痛全程规范化管理,构建分工明确、密切协作、区域协调、优质高效的癌痛治疗服务体系,提高肿瘤患者癌痛治疗的有效性、可行性。肿瘤防治既依靠科技创新、医学进步,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免疫治疗为肝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会议主席、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主任医师田毅峰表示,作为一名肝胆外科医务工作者,外科手术仍是目前可能实现肝癌根治的治疗手段,如何提高肝癌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仍是临床面临的最大挑战。
田毅峰提出,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协同、多阶段演进、多基因突变集聚的复杂病理过程,包括外因和内因的共同影响。不同于其他恶性肿瘤,肝癌具有相对确定的危险因素,其中外因主要指环境因素,内因主要指遗传因素。肝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大部分患者在初诊时就是中晚期,丧失手术切除机会,早诊早筛就显得尤为重要;肝癌围手术期治疗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率和提升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飞速发展,免疫治疗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艾托组合抗体成为当天会议的焦点。田毅峰认为,以2:1黄金比例同时靶向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实现“一药双靶”的协同效应,可显著降低早期双免疗法的毒性风险。这一技术突破,不仅简化了治疗方案,还破解了双免联合“疗效-毒性难以平衡”的困局,为肝癌患者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选择。同时,艾托组合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更加精准地筛选出适合接受该治疗的患者群体,如何优化治疗方案以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成本,以及如何深入研究其长期安全性和潜在的不良反应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医学专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不断探索和解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俞军表示,目前,手术依然是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存率的主要手段,医学界在规范化诊疗、个性化诊疗、精准化诊疗、多学科治疗模式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主任医师谭晓华围绕艾托组合以及其药效等作了题为《未来已来——迎接双免治疗3.0新时代》的专题讲座。谭晓华认为,以艾托组合为代表的“双免治疗3.0”,通过生产工艺的创新实现了最佳比例的组合。该组合通过合理的比例、科学的半衰期设计及经典的骨架,实现了疗效增加和毒副作用减少。
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临床抗肿瘤治疗的标准方法之一,但既往双免方案的不良反应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吴晓慧认为,医生的临床选择既要兼顾疗效,又要考虑安全性及其经济学价值。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周东锴介绍,从文献及临床研究看,以艾托组合为代表的“双免治疗3.0”一期临床研究获得了较好的数据,对中晚期患者而言还需要联合其他局部治疗方式。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周楠表示,“双免治疗3.0”艾托组合拥有安全可靠的应用前景,但术前需考虑可能存在的血管侵犯。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朱少亮表示,“双免治疗3.0”艾托组合大部分是针对晚期肝癌患者,一个新组合的出现会遇到各方面挑战,希望研究人员有更多探索。
浙江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张军港主讲了肝细胞癌免疫治疗格局的发展与探索。张军港表示,“双免治疗3.0”艾托组合突破了以免疫为基础的肝癌标准疗法,为患者带来显著获益。
聚焦肝癌一线治疗方案选择
在讨论环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主任医师蔡明岳、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副主任医师雒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李兵、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主任医师李海涛、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熊宇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进行了详细分享。
蔡明岳从介入角度谈了对肝癌治疗的看法。他表示,回顾肝癌治疗发展,从最早的索拉非尼到靶免联合治疗,再到现在的双免治疗,结合科研数据和临床观察,患者的生存期获得显著提升。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而言,介入治疗依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怎么看待肝癌一线治疗和方案的选择?雒夏认为,要从政策和患者病情两个方面思考。李兵认为,从现有数据来看,多种药物联合方案效果比较好,但在临床实践中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如免疫性肺炎、免疫性心肌炎、皮炎等。李海涛认为,对围手术期患者而言,随着免疫治疗在临床应用愈发广泛、安全性不断提高,不妨尝试采用这一疗法。熊宇认为,很多医生会联合使用多种治疗手段以提高疗效,但当达到某个平衡点后,需要适当做些减法来应对。
在实践研讨中,山东省肿瘤医院主治医师钟敬涛进行了一例肝癌化免联合靶向病例的分享。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张一帆进行了一例原发性肝癌病例分享。河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暴雷、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马胜利、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杨含腾、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邓姗、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张松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赵超尘、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朱明辉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中晚期肝癌患者一线、二线、三线治疗的药物选择进行了交流。
对于未来肝癌治疗方向,田毅峰用“规范”“精准”进行了总结。目前,浙江省正在推进肝癌治疗的标准化、同质化。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严少卫
编辑:牛煜辉
审核:王小雪 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