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在瓜果丰收之际,2025年卫生健康系统援疆和医改工作座谈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召开。自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卫生健康系统援疆和医改工作座谈会以来,各支援省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新成效。
3个国家级、4个自治区级区域医疗中心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医疗卫生机构达16739个,床位总数达17.77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让“在家门口看好病”成为新疆人民获得的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新疆已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王刚在会上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从“输血”到“造血”,优质医疗扎根乡土
地域辽阔的新疆有108个县(市、区)、1162个乡镇(街道)、11798个村(社区),如何将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神经末梢”,是增强群众获得感的关键课题。
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齐文明曾经特别渴求拥有“拿得出手的技术”。“20多年前,我刚来医院的时候,医院的心血管诊疗能力非常薄弱,碰到需要做冠脉造影的患者只能劝人家去乌鲁木齐或者出疆看。”齐文明回忆道。
近年来,一系列援疆政策落地博州。湖北省荆门市中心医院援疆专家跨越千里,带着精湛的技术来到这里,打破了这一困境。“荆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高启军握着我的手说,咱们一起让介入手术在这儿扎下根。我心里瞬间燃起了一把火。”齐文明告诉记者。
在学习过程中,齐文明的最高纪录是一天之内跟着援疆专家连续站了13台手术,汗水湿透洗手衣,齐文明依然坚持多学一点、再学一点。2023年7月,齐文明所在的科室在援疆专家手把手的指导下,完成精河县第一台冠脉造影手术;2024年4月,精河县人民医院开展首例埋藏式复律除颤器植入;2024年6月,该院开展首例双腔起搏器植入。冠脉支架置入、肾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一项项新技术在精河县人民医院落地开花。
这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故事不断在新疆各地上演。“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在广东省对口支援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总医院实现了从“蹒跚学步”到“阔步前行”的蜕变,特别是2024年校地共建的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总医院走上了从规模积累到二甲复审,再到创建三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的“师带徒”模式同样成效显著:试点建设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建立师资库,完善培训、考核、发证等环节,成立“首都名中医工作室”;在和田地区和田县人民医院开展“医路生花”继续教育项目,从县域辐射至整个和田地区,向医务人员传授专业知识。
中国医科大学“以校包院﹢以院包科”,展现了智力援疆的系统思维;以“治疗组式”带教为抓手,制定个性化帮带计划;选派医疗和行政管理专业的专家“柔性”前往塔城地区,弥补了“组团式”帮扶学科覆盖面不足的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为进一步增强前后方联动,辽宁省将53名新疆当地干部职工送往辽宁各地的医院进行交流学习,实现了“输血”与“造血”的紧密结合。
用技术解难题,消除基层空白点
援疆工作不仅带来了人才,更推动了新疆医疗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按照“中央要求、当地需求、龙江所能”原则,坚持重点专科建设与技术突破相结合。该省援疆专家走入新疆阿勒泰地区地直单位,福海县、富蕴县、青河县3县,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填补受援地多项医疗技术空白,留下儿童早期正畸矫治新技术、腰椎骨折经皮钉棒复位内固定、单孔腔镜阑尾切除术等新技术、新疗法。
上海市则注重数智诊疗。自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运营以来,沪喀紧密型医联体平台仅半年即完成97例疑难病例远程指导、6次实时远程手术指导。远距离的5G心血管介入手术及5G远程机器人辅助肺癌根治术、全疆首例全数字化髁突肿瘤口内入路切除手术……沪喀两地5000多公里的“云端桥梁”,让边疆患者与上海专家的距离缩短至方寸之间。
“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并重”让江苏省开启了资金与项目“双轮驱动”。在技术领域,江苏省推广应用前沿医学技术359项,涵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支撑喉镜下声带病变切除术、膝关节镜下半月板修补术等先进技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首例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新源县首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等突破性医疗技术,让受援地患者在当地就能获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人才智力援疆的广度不断扩展,形式不断创新。在安徽省重点帮扶的和田地区皮山县人民医院,骨科顺利开展全县首例膝关节镜手术,标志着骨科微创技术在皮山落地生根;耳鼻喉头颈外科开展全县首例内镜下腺样体切除﹢咽鼓管扩张术;普外科和影像科专家密切合作,开展全县首例CT引导下复杂腹腔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首例CT引导下急性胆囊炎穿刺置管引流术。在北京市援疆医生的指导下,和田地区洛浦县人民医院开展首例血管造影,牵头成立神经介入团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完成首例全麻双侧复发性腹股沟疝气修补术,开创性实施了脊柱外科手术的全身麻醉管理……
通过技术支持,“组团式”援疆的举措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为当地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更通过技术实践与示范教学,带动受援地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动力求活力,“三医”协同促改革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对口援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构建起可持续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离不开援疆工作与“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卫生健康、医保、药监、财政、人社等14部门厅际协作机制,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建立起委领导包联地州市医改工作机制,围绕药品耗材招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完善人事薪酬制度、强化监管等医改重点任务,形成医改工作合力。
为进一步学习和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昌吉回族自治州在福建省及三明市援疆支持下,形成“三医”数据共享、全域打包付费与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结合、薪酬总量控制及院长年薪制闭环体系,为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昌吉做法。阿克苏地区学习浙江经验,获得地市级调价权限,科学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升3.28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援疆工作亦进入承上启下的关键5年。助力受援地医务人员从“跟着学”到“独立做”,医疗技术水平由“滞后”变“先进”,从“能看常见病”升级到“敢治疑难症”,从“依赖外援”转变为“自主攻坚”,仍有漫漫雄关待越。
会议指出,下一步,援疆工作仍要加快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分级诊疗;坚持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动薪酬制度、医疗服务价格等改革,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总结经验成效,科学谋划“十五五”对口援疆重点工作,消除空白点、补齐短板弱项。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健康报记者 王依依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