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新闻茶座
编者按:
2025年7月10日,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第三期环境新闻茶座在京举办。
会上,环境记协主席刘友宾致辞,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张波作主旨演讲,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李妍作辅导报告,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郭昊就北京亮马河治理做地方经验发言,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碧水之路》报告主要内容,中国环境出版集团编辑张佳分享作家水环境采风作品集《生生嘉陵》新书编辑心得,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孙晓明介绍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利用情况;与会理事会员就进一步做好水生态环境报道做了深入交流。环境记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白志军主持会议。
现将与会嘉宾发言整理刊发。今日刊发实录(7)——绿色江南创始人方应君在会上的发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碧水十年:公众参与见证中国水环境巨变
——绿色江南创始人方应君在会上的发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从“黑臭河”到“美丽河湖”:公众参与的十年实践
马军主任在报告中特别提到,黑臭水体治理是“水十条”的重要战场。2015年以前,“城市下游尽是黑色飘带”是普遍现象。通过蔚蓝地图开发的小程序,公众随手拍下的30万张水体照片,直接推动上万条污染线索整改,见证河湖美丽的转身。十年前我们找一条清水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黑臭水体遍布城乡,我们也能经常拍到一些企业向长江排放污水,如今在长江边我们可以看到成群的鱼和江豚跃出江面的画面,今年春季在长江下游观测到的鱼类种群密度已达历史新高,徒手捉鱼的景象已经成为长江水生态恢复的最好见证。近年来,全国黑臭水体的治理也基本进入尾声,城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现全区域动态清零目标,持续改善了人居环境。
科技和数字赋能:构建环境治理新格局
过去靠腿,现在靠数字和科技。绿色江南利用无人机技术,共计向全国在地生态环境部门提交了1000多份环境调研影像报告,仅去年一年就提交了197份环境调研报告。我们通过蔚蓝地图环境大数据的赋能,与全国在地生态环境部门、税务部门、保险机构、上市交易所建立良好链接,落实污染减排。在在线监督全国60000多家重控污染源方面,2020年我们曾举报超过5004家企业疑似超标排放,2024年已降至503家,显然这不是数字变少了,而是企业不敢偷排了。
还有一个典型案例是苏州毅嘉电子水环境污染案件。2018年5月,绿色江南和IPE联合调研通过水质异常泡沫锁定污染源,我们发现该企业将强酸含高浓度铜的废水排入河道,经检测总铜含量超过太湖流域电镀行业排放标准190多倍,最终推动该企业对地下水和地下土壤进行修复治理和落实整改并承担622万生态赔偿。该案件入选了2019年生态环境部生态损害赔偿全国十大磋商典型案例,说明社会监督正被制度化认可。
面向未来:深化"三水统筹"治理新阶段
尽管成绩显著,报告仍指出新挑战:新污染物、地下水污染和乡村水治理短板,绿色江南团队仍然在一线不断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我们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未来我们会继续与生态环境部门保持密切合作,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加快形成社会治理新格局。
劣V类水体从28%到0.6%,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绿色江南”一样的环保组织的坚守。正如报告所言:“碧水之路,是政府主导之路,更是全民共治之路。”未来也会从水污染的治理迈向“三水统筹”: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治理,在多元共治的模式下迈向建设美丽河湖。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