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在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全票通过关于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是民心所向、民意依归,也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从国家层面设立全国性纪念日,由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对于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行正确的历史叙事、维系和强化两岸同胞历史记忆、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我作为连续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多年来多次建议设立国家节日以纪念台湾光复;今年6月在一次纪念座谈会上再次发出这方面呼吁。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设立纪念日的决定,我完全赞同和拥护,今后应该充分发挥纪念日的纪念功能、教育功能和政策宣达功能。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台湾光复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重要成果,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属于整个民族抗战的一部分,台湾光复在中国现代史占有重要地位。值此台湾光复纪念日之际,我想从中美博弈和岛内局势这两个视角来探讨当前形势。总的基本判断是困难和难题都不少,但是前景可期,也大有可为。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敌意和对抗有增无减,外部势力的介入也让局势更加趋于复杂化,但是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历史大势是无可阻挡的。“十五五”规划开局可以说展示了国家发展新的而且更加确定的前景。
“特朗普2.0政策”是影响当前台海局势的一个重要外部变量,他的对外政策有帝国主义和孤立主义特征,其全球布局既有维持霸权的企图,又有向美洲大陆和美国本土收缩的迹象。美国的对台政策变化镶嵌于整体的战略体系之中,意味着两岸关系的外部环境将会继续受到中美互动结构的影响。中美两国虽然有结构性矛盾,但是中方的政策主张更有引领性。
中方主张共存关系。美国是现实主义逻辑,即老大老二不相容,是替代关系,替代关系是修昔底德陷阱的深层逻辑。共存关系如果建构起来可以摆脱这个现状,实际上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背后驱动逻辑。只要双方处理得当,仍有维持竞争性稳定的空间。美国对两岸关系的影响表现为扰动性和阶段性,而非决定性。两岸关系的根本走向仍然取决于中国大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上的全面增长,治理绩效和治理能力的显现,以及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提升,都为我们塑造新的两岸互动格局提供了基本支撑。今后大陆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不仅体现在我们对统一进程的忠诚,而且也更加体现在对现实挑战面前的过程的主导性。
近一年来岛内形势可以说跌宕起伏、变局叠加。先是民进党赖清德发动“大罢免”,给国民党和蓝营都造成了极大困惑,但是“大罢免”很快变成了大失败。前几天国民党主席选举,以“两岸和平”“我是中国人”为主要口号的郑丽文高票当选。再加上之前一段“馆长”陈之汉不断发声“我是中国人”等等,岛内的话语结构和语境氛围跟过去相比,有了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变化。
最主要是通过我们对台的软硬两手政策,也通过台湾内部的健康力量敢于站出来、说出来、做起来,可以让台湾真正的主流民意显现出来,让沉默的大多数能够发挥出荣耀的光芒。
虽然两岸关系、台海局势仍然复杂,但我们有信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最终的两岸统一已经是进行时了。国家统一必将随着大陆的发展进步而实现,当然也通过两岸的良性互动来实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
作者 | 李义虎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