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自大地深处探求真理,于方寸矿石间洞见乾坤。王淀佐院士将一生奉献给“沙里淘金”的事业——以浮选化学理论的卓越贡献,为国挑战选矿工艺世界级难题,唤醒沉睡大地深处的宝藏。他的科学之路,写满了对选矿研究先进技术的追求,对“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躬行。他把论文写在祖国山川,诠释了何为“大国院士”。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选矿,又称为矿物加工工程,好比“沙里淘金”。天然矿产资源,特别是有色稀有金属矿产资源,既贫又细又杂,需要经过选矿富集分离,才有应用价值。
为了这件事,王淀佐奋斗了一辈子。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王淀佐工作照
来源 | 中国工程院院士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选矿人才匮乏。1956年,仅在沈阳选矿药剂厂参加过短期技术培训就开始从事选矿技术工作的王淀佐迎来了实现梦想的机会,积极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边工作、边复习,考入长沙中南矿冶学院选矿专业。在这里,他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反复奔走在图书馆、实验室和工厂之间,刻苦钻研最新矿物加工技术。
彼时,我国矿产资源虽然丰富,但是贫矿多、细粒矿多,矿物共生组合、矿石结构和化学成分甚为复杂。因此,我国的选矿工艺研究是一道世界级难题,王淀佐立志攻克的,便是这座科学的高峰。
如何攻克这道难题?通常的做法是研制化学药剂,将有用矿物成分与其他矿物颗粒分离,这被称为“泡沫浮选法”。
为了找到好药剂,提高选矿效率,王淀佐毕生钻研,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科研成果:系统总结出浮选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提出了浮选剂分子设计理论;提出了“粗粒效应”,丰富了细粒选矿理论,发展了“分支载体浮选”及“开孔挡板搅拌器”等技术。这一系列成就,让王淀佐成为现代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理论创始人,也奠定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矿物加工技术的进步一日千里。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开始兴起用生物学方法找矿的先进技术。当时,已经60多岁的王淀佐嗅到了方法的革命性变化,他带头跟进学习,奔赴矿山一线,组织团队加大相关领域的科研攻关。最终,在王淀佐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迎头追赶,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
![]()
时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王淀佐(一排左七)与学术同行们合影
来源 | 中国工程院院士馆
王淀佐坚信,中国的现代矿物加工技术,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有赖于一大批科研人才脱颖而出。他不仅身体力行,奋战在科研一线,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矿物工程科技人才。
1985年,王淀佐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时,一改五六十岁才有资格评教授的惯例,破格提拔了一批年轻人。当年被他培养的年轻研究骨干,后来很多成长为我国选矿事业的优秀人才。后来,在担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期间,他通过积极组织和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咨询工作,为国家相关重大战略规划作出了突出贡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重点实验室做实验
来源 | 中国工程院院士馆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虽在病榻之上,他仍时刻关注着我国选矿、冶金和材料事业的战略发展。“我最大的梦想是把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搞上去。”这是王淀佐的梦想,也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科学家说:
王淀佐说:“一个人要想在科技事业上有所成就,在青年时期就要树立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青年人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综合能力锻炼,才能有所作为。”
王淀佐说:“面对困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虽经万难而不改初衷,靠的就是为国家作贡献的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王淀佐院士:选矿 不留神就一辈子.人民日报,2013-07-28.
[2]王淀佐:虽九死其犹未悔.光明日报,2022-03-15.
[3]痛别!巨星陨落.新华社,2022-10-27.
[4]吹尽狂沙始到金——缅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淀佐.科技日报.2024-04-03.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投稿咨询:
010-874135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