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编者按
调解,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东方之花”,是我国独创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促进和谐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特推出“调解·止争”融媒体栏目,记录法官分析案情、探究矛盾起源、用情用心化解纠纷全过程,展现人民法院如何通过调解这一工作方法定分止争,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敬请关注。
留守儿童扔石头惹了祸,这种“砸石伤人”类的纠纷案件对法官刘静来说,已经不是头一回了。
这牵扯出的留守儿童监管监护缺失等问题,在大凉山山区也并不罕见。
2025年2月的一天下午,四川省雷波县村民王某在归家途中,被9岁孩童夏小某投掷的石头击中头部。石头直径约11公分,王某当场倒地,意识不清。
经医院救治,王某昏迷近8小时后苏醒,住院8天,夏小某父亲夏某垫付了部分医疗费,但拒绝承担王某后续前往北京多家医院进行治疗的费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为涉案石块。
王某表示,受伤后出现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睡眠差、情绪低落、抑郁等症状,身心受到严重创伤。他先后前往北京多家医院治疗,后续向夏小某父亲夏某索赔医疗费、车旅费、误工费、营养费、住宿费及精神损失费等共计6万余元,多次协商未果。
王某将夏小某诉至四川省雷波县人民法院,要求夏小某赔偿上述因伤害造成的损失6万余元。民事审判庭庭长刘静就是该案的承办法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为王某受伤就医后的出院证明书部分截图。
夏小某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务工,平时由奶奶照看。“一些偏远村寨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外出务工家长多、隔代监护多、粗放教养多;而法律意识少、有效管教少、安全防护少。”法官刘静意识到,这起纠纷起源与山区存在的留守儿童监护人监管缺失问题有关。
而山区纠纷事发地多为田间地头、山路拐角等,存在大量监控盲区,一旦出事容易导致推诿扯皮。
就本案,现场目击证人证言、派出所处警记录均表示,夏小某就是致伤行为人。
但被告夏小某的亲属却争辩称:“现场有多名孩童,未必是自家孩子所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为该案巡回审判车内庭前调解现场照片。
初见案卷时,刘静就觉知:直接判决恐并非良策。她考虑到,在证据上,仅靠证人证言可能引发被告方质疑,导致出现证据风险。夏小某父母离异,家庭经济拮据,如果高额判决,可能导致“空判”。而两村相邻且双方家族人员众多,如果判决无法化解矛盾,还易引发家族性群体对立。
重新审视这些现实问题后,刘静决定考虑柔性调解。
6月20日,调解日当天,巡回审判车开到了当地晒谷场,法官和书记员辗转于村委会会议室与晒谷场间进行调解。
现场调解也是一波三折。
开庭前,法官进行庭前调解。双方及亲戚们围聚在会议室,你一言我一语地“吵”起来。干警们为了维护现场调解秩序,也费了些功夫。
原告王某一直有个心结过不去,“从出事到现在,夏家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前期找中间人协商,他们有人拒绝。要是态度好些,也不至于告到法院!”
被告夏小某奶奶曾提过,事发当晚她拎了鸡上门看望,但原告家属表示:不稀奇她家的鸡(“不稀奇”当地方言意思为“不稀罕”)。
刘静尝试安抚原告方情绪,解释道:“夏小某的奶奶也说了,出事当晚就提了鸡上门看望。老人家不善表达,虽然口头上没说道歉的话,但也用实际行动在表达歉意。夏小某年龄小,图好玩丢石头没意识到后果,并非故意的,你们也理解一下。”
针对症结,刘静当场批评了被告方,并动员夏小某的父亲夏某在调解后跟原告方表达歉意。这才缓和了双方情绪,调解有了希望。
背对背调解开始后清场,先是单独留下原告方,了解赔偿款的接受范围。
刘静引导王某要理性维权,用证据剔除不合理诉求,降低其心理预期:“你提供的就医材料,大多是治疗失眠、抑郁的。如果司法鉴定无法证明跟这次头部受伤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话,是不会得到支持的……”诉讼请求的各项金额要符合客观事实和法律规定,除去前期夏某已垫付的在雷波治疗的费用外,需酌情再商讨一个合理赔偿款。
又经过一番背对背“探底”,赔偿款谈到了8000元,王某方有点不情愿,而夏某实话实说:自己拿不出那么多钱。
法官继续纾解夏某对“过度索赔”的抵触心理,同时说服王某作出让步,终于把赔偿款降至7000元。
“……7000,这个数字不好听……”王某嘟囔着,对数字“7”另有看法。
“那就6999!”王某儿子紧接着提出。
原被告双方都放弃司法鉴定。当天,经巡回审判庭主持调解,双方自愿达成一致意见:被告监护人夏某当庭对原告王某表达歉意,除已给付王某在雷波治疗的费用外,另行当庭赔付王某在外地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营养费、精神抚慰金等共计6999元;原告王某放弃其他诉讼请求,并自愿承担案件受理费144元。
“今天咱们就这事达成了调解协议,以后除了要关心娃儿的学习、生活以外,还要加强安全教育,履行好监护职责。马上就要暑假了,这期间要管教好娃儿,哪些地方该去不该去的……”调解结束后,刘静向夏某叮嘱道。
“事情我们(调解)解决了,对大家来说是最好的结果。大家以后好好地生活,不要因为这个事情再发生新的矛盾了。”
刘静站起身来,看着面前双方握手言和,微笑着不紧不慢地叮嘱道。她嘴里一声声苦口婆心的“大家”,只为缝补裂隙。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为涉案双方在当地村委会会议室签订调解书。
刘静从事山区审判工作30余年,已累计处理未成年人侵权案件数百起。她也摸出来一套山区未成年人侵权案件审判经验:
厘清责任、教育挽救、乡土融合。
她认为,在当地村委会和晒谷场庭前调解此案,是为了让老乡们亲眼看见,法律不偏袒任何一方。对于未成年人致伤案,司法既要厘清“监护人必须担责”的规则,也要兼顾农村家庭的实际偿付能力,通过调解实现“案结事了”。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策划:何江 张伟刚 刘曼 柳杰
记者:杨书培丨视频:杨书培丨通讯员:陈昭敏
制图:白榕
编辑:杨书培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