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鼎力支持特朗普的马斯克,因就“大而美”法案的分歧而与之决裂,宣布成立“美国党”。目前,马斯克已向美国选举委员会提交了注册文件。
尽管新政党生存空间极为有限,但马斯克创党的举动,直指当前美国政治体制的矛盾重重。“美国党”或许难以改变既有局面,却成为时代撕裂中的一次“破窗试验”。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一)
在不少观察者看来,马斯克曾是特朗普的天然政治盟友,两人都反建制、反全球主义,推崇“美国优先”,还一度并肩作战。然而短短一年时间,二人迅速反目,马斯克频频发文“怒怼”特朗普,而特朗普更是冷嘲热讽,称“政府电动汽车补贴过多,如果没有这些补贴,马斯克可能回到南非老家。”
这场分裂的核心,并非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一场关于美国未来命运的“路线之争”,它标志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脚本,从合作走向了对决。
特朗普的脚本,是一部“复古主义”的老电影。他“诊断”的美国病灶,是全球化掏空了制造业,移民冲垮了边界,“政治正确”削弱了传统价值观。因此,他的药方充满了怀旧色彩。特朗普执着于传统民粹主义议题,复兴“锈带”制造业、对华强硬、在南部边境筑墙,并通过“大而美”法案大幅削减社会福利、终止清洁能源补贴,以实现“小政府、大资本”。本质上,特朗普是在“用20世纪的地图,寻找21世纪的出路”——回到一个他和拥趸心中那个由工厂烟囱、强大军队和传统家庭构成的“黄金时代”。
马斯克的脚本,则是一部“未来主义”的科幻片。他认为,特朗普的“诊断”是缘木求鱼,美国真正的问题是“制度老化”和“财政透支”,必须以技术革命、赤字削减、系统革新为路径,用AI、新能源、太空等新产业驱动美国恢复荣光。他批评“大而美”法案名为“减税”,实则向既得利益集团倾斜,背离了面向未来的国家发展逻辑。
马斯克认定,驴象两党都是“老爷车”,无论谁领航,都无法拥有未来。他必须亲手设计并制造一辆全新的“电动跑车”——正式启动“美国党”,终结驴象两党轮流坐庄的格局,打造一个真正代表技术进步、财政理性和未来愿景的新政党,来终结这场他眼中荒谬的“复古”闹剧。
(二)
尽管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布“美国党”成立,引发广泛关注与舆论狂欢,但若想真正打破两党格局,让“美国党”成为制度化政治存在,比发布一条推文复杂无数倍。
美国是典型的“多数获胜制”代议民主体系,这种制度结构天然对第三党极不友好。从联邦层面来看,新政党若想在总统选举中推出候选人,需在所有50个州分别完成政党注册与联署签名程序,仅这一项就需要至少数十万份符合规定的有效签名,且各州截止时间、签名门槛、认证方式均不相同;更不必提州一级政党代表大会、全国代表大会的组织成本与政治整合难度。
程序复杂只是“第一道门槛”,更深层的障碍,源自美国两党制度的“结构性牢笼”。自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政治便由共和党与民主党长期垄断,第三党从未真正撼动其执政格局。两党在国会席位、州议会、选举机制、媒体传播乃至政治募款体系中早已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闭环,对任何制度外力量都构成压制。哪怕是杨安泽这样具有全美知名度的改革者,其“前进党”也在地方登记、候选人认证、选票通道等方面屡屡受阻,始终难以在国家政治中站稳脚跟。
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党派身份已经成为一种近乎部落式的文化认同,与家庭、地域、信仰和生活方式深度绑定。让一个“民主党家庭”或“共和党家庭”的成员转投一个全新的、没有历史传承的“美国党”,其难度可以想见。
(三)
马斯克高调宣布成立“美国党”,折射出美国政治体制内部正在不断扩大的裂痕,预示着未来可能发生的剧烈变动。
“美国党”声称要代表“80%的中间选民”,这背后是对美国“代表性危机”(Crisis of Representation)的精准捕捉。长期以来,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却无力化解财政赤字、社会分裂、移民危机与产业空心化等结构性问题。选民信任日益崩塌,政治极化恶化为制度僵化,而利益集团的绑架则让两党日益脱离普通民众的真实诉求。
一个巨大的、对两党都感到厌倦和疏远的“政治孤儿”群体正在形成,他们渴望一个能够超越党派争斗、关注常识和实际问题的政治选择。这个群体的存在,是未来政治变局最肥沃的土壤。在此背景下,马斯克提出“非左非右、面向未来”的新政治路线,是对体制失灵的一次反击。
在这个旧政治无法涵盖新问题、旧政党无法回应新焦虑的时代,马斯克式的“另起炉灶”是美国社会转型压力的集中爆发。尽管“美国党”面临注册程序、基层组织、媒体话语权等多重挑战,但它代表的,不只是一个政党标签,其存在本身,已是对现有制度的警钟。
马斯克以“美国党”凝聚“中间群体”的尝试,也会迫使两大党进行内部改革以求自保。为了防止选民流失,民主党或共和党中较为温和、务实的力量可能会抬头,试图将马斯克所倡导的部分议程(如技术创新、财政纪律、减少官僚主义)纳入自己的政纲,从而“吸收”掉第三党的生存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党”即使失败,也可能成为推动两大党进行适应性变革的“催化剂”。
【作者:董雅娜,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 | 长安街知事
作者 | 董雅娜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