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科学家】专栏
八十多年前,抗战烽火燃起,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科技界展现出高度的民族自觉与担当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毅然实现全面战略转向,将全部智慧投入抗战急需,“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为抗战效力”,筑起了一道烽火中的科技长城。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抗战中的科学家】专栏,深切缅怀那些峥嵘岁月中以科学救国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今天的我们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继续前行。本期我们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代表人物:茅以升。
他用了两年半时间建成
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现代化大型桥梁
——钱塘江大桥
却又为阻挡日寇,亲手将其炸毁
他怀揣
“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信念
拼命守护建桥资料
为日后大桥修复奠定坚实基础
他以桥为笔
写下了科学家最深沉的家国情怀
他,就是中国现代桥梁先驱茅以升
茅以升
1896年-1989年
桥梁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土力学的开拓者,也是杰出的科普工作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方法,致力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桥梁工程专门人才。
钱塘江造桥
破“不可能”断言
1933年的杭州,“钱塘江造桥”还是民间流传的一句歇后语,暗指“办不到”。江底淤泥厚滑、水流湍急,加上台风、大潮等恶劣天气频发,就连国外专家也断言,中国人无法完成这样的工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茅以升
彼时,在北洋大学任教的茅以升收到了两封信,让他彻夜难眠。老同学在信中邀他共商建钱塘江大桥之事:“浙赣铁路将通南昌,钱塘江一水阻断交通,国防与经济皆受其困,建桥迫在眉睫。”留美同学的信更让他热血沸腾:“我国铁路桥梁历来被外国人包办,这次是我们自己的机会,绝不能错过!”
茅以升毅然接下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工程推进困难重重,日军空袭不断,但他毫不退缩。他说:“钱塘江大桥的成败,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而是能不能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大事!”带着这份坚定信念,他亲自冲到施工一线。同年10月,经过细致考察,茅以升创造性地拿出了铁路公路上下联合式的钢桥设计方案,且造价优于美国设计师的方案,为大桥的建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1935年4月,大桥正式开工,鉴于日本侵略脚步日益加快,为早日建成桥梁以运送人员物资,茅以升等人决定打破传统施工方法和流程,提出“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新办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钱塘江大桥建造现场。
施工中,难题接踵而至。为了解决江底木桩难以打入的问题,他发明了“涉水法”;针对600吨重的沉箱在湍急水流中难以控制的情况,他创造了“沉箱法”;在架梁过程中,又采用了“浮运法”等新技术……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1937年9月26日4时,一列火车顺利驶过钱塘江大桥,标志着这座全长1453米的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正式通车。历时两年半,茅以升带领团队克服了80多个重大难题,打破了国外专家的断言,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37年,钱塘江大桥建成后,茅以升(右二)等人在桥边留影,背后是六和塔。
茅以升称赞造桥的工人们: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后,工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发挥了无比的冲天干劲、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他们说,一定要把桥完成,支持上海的抗战。果然,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他们履行了誓言,完成了大桥,让火车通过,支援上海继续抵抗敌人侵略,达两个多月之久。这次赶工,上有敌人飞机轰炸,艰苦更异于平时,他们不怕牺牲,表现出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37年5月1日,茅以升发表在《大美晚报》(The Shanghai Evening Post & Mercury)上介绍钱塘江大桥的文章。
舍桥卫国
书“不复原桥不丈夫”誓言
大桥建成后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运输通道。1937年9月26日,大桥下层铁路通车,军队和军用物资开始过江转移。11月初上层公路完工,却未立即开通,而是加以掩护。
随着淞沪会战的失利,日军逼近杭州,钱塘江大桥随时可能落入日军手中,成为其运输物资、推进侵略的工具。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炸桥命令。
其实,早在设计之初,茅以升就做了最坏的打算,在南岸十四号墩里预留了一个安放炸药的长方形坑室。只有连这个桥墩一并炸去,才能彻底破坏桥梁,让日军在短期内无法修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北岸引桥对面拍摄的大桥全景。
11月17日,为了让更多军民能够转移,他按照命令开放了大桥的公路通车,当天就有10多万人从桥上转移。12月13日,南京沦陷,杭州危在旦夕。当时上海、南京之间不能通行火车,这座大桥成为中国军民撤退的唯一后路,仅22日一天,通过大桥撤退转移的机车就有300多辆,客货车2000多辆。在大桥通车使用的89天里,抢运出的物资价值早已超过大桥的造价,更转移无数军民,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炸毁的钱塘江大桥。
1937年12月23日,日军先遣部队抵达桥头,茅以升果断下令炸毁大桥。随着一声轰然巨响,钱塘江大桥的南2号桥墩上部完全炸毁,五孔钢梁全部炸断落水,与他预计的效果完全一致。炸桥后,茅以升悲愤交加,写下《别钱塘》:“陡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诗句,立下了“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誓言。
守护建桥资料
圆 “抗战胜桥复” 梦想
大桥炸毁后,为阻止日军修复,茅以升将14箱大桥档案、图纸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为日后桥梁复建留存了最重要的资料。此后他带着这些资料辗转多地,屡遭敌机空袭,却始终没有让资料受损。
他说:“这些材料是无价之宝,我们要像保护生命一样地保护它们。抗战胜利了。要修桥、建桥,培养桥梁技术人才,这些东西就有大用了。”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带着这14箱资料回到杭州,着手修复钱塘江大桥。1953年5月,大桥的铁路、公路全部恢复通车,他“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誓言终于得以实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7年,91岁的茅以升最后一次登上钱塘江大桥,此时的他视力已经模糊,靠着钱塘江大桥的栏杆,他仔仔细细地抚摸桥架,如同看望一位至交老友,静默无言。
战后耕耘
从复桥到点亮科技未来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积极投身中国桥梁与教育事业。参与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的技术指导,推动中国桥梁技术从自主设计迈向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茅以升和孩子们在一起。
在茅以升眼中,科普工作是实现科技大众化的起步,是改造自然、解放生产力的头等大事。他在多所高校任教,培养了大批桥梁人才;撰写了大量科普作品,引导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创办学术刊物、组建桥梁学会,为中国交通科技体系奠基。
“人生一征途尔,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茅以升的名言,贯穿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他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爱国情怀,在钱塘江上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桥梁诗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素材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人民日报、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
设 计:袁 也
责 编:郭玮瑾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谭华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