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战争捷报频传。
7月13日,北平,原中法大学礼堂内,“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简称“科代筹”)正式会议正在召开。
会场上,西装、长袍马褂、干部服和解放帽相映成趣。到场的200余位代表,既有刚当选的“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也有来自解放区、根据地的科技领导干部和党员科学家。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49年7月13日,“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合影
“科代筹”让不同社会背景和科研经历、隶属于不同科技社团的科学界,第一次广泛而亲密地联合起来了。这有着怎样的深意?
(一)“科代筹”的缘起:科学救国
“今之时代,非科学竞争,不足以图存;非合群探讨,无以致学术之进步”。
这是“五四运动”后科学界人士的呼吁。彼时,科学与民主思潮在中国传播,“科学救国”的思想风行一时。科技社团在国内外纷纷成立,以办刊、演讲、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传播科学知识。191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社、1927年成立的中华自然科学社就是其中持续发挥影响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技工作,尊重科技工作者,自成立后,一直倡导和支持科技社团的活动,先后在全国各地成立各种科技工作者组织,团结科技人员为地区建设、民族解放而服务。
在国统区,受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于1939年成立了自然科学座谈会。为进一步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该座谈会于1944年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拟定了《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缘起》,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5年7月1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重庆召开了成立大会。竺可桢为理事长,李四光为监事。
该会号召广大自然科学工作者“用科学知识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不要做反动派压迫人民的帮凶”,积极参加反对日本侵略和反对封建压迫的爱国民主运动。
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党积聚人才、创建工厂学校和社团,用科学为抗战建国服务。
在毛泽东和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延安于1938年成立了第一个科学技术团体边区国防科学社,1940年成立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为积极响应号召,在晋察冀解放区于1942年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自然科学界协会。东北解放之后,1948年,李富春等及时发起成立了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毛泽东、朱德和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会长吴玉章在延安亲切交谈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解放区第一个科技团体边区国防科学社的发起人高士其1938年在延安窑洞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48年4月11日《东北日报》第2版关于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的报道
从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的十多年间,解放区各个自然科学学会、协会、研究会,在促进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推动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后方支援前线和培养科技管理干部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全国科学界亲密团结,争取到了抗战建国的最后胜利。
(二)“科代筹”的召开:
参与筹建新中国
1948年4月30日,为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到来,中共中央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人民日报》刊载的中共中央发布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全文
1949年5月,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香港分会首先倡议召开全国性科学会议,并建立一个包含全国科学工作者的组织。
1949年6月15-19日,中共中央在北平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下称“新政协”)筹备会时,考虑时局的改变,做出了调整今后参加新政协的组织构成的决定。不仅以科学家为重要成份的“九三学社”被列入新增加的党派“单位”,同时又提出增加“特别邀请单位”,给原来未入选为政协代表的科学家预留了很大的空间。此外,还做出了一个更重要的决定:推动并促成全国性社会团体的筹建,其中包括“全国自然科学”的人民团体。
5月14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简称“科代会”)第一次筹备会议在北京饭店举行,会议决定以“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的名义,发起成立科代会的筹备委员会及筹备委员会的促进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给代表的邀请函
1949年7月13日,全国科学界的多数精英集中在原中法大学礼堂,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的正式会议拉开了序幕。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到场并发表了近4个小时的演讲,阐述了政治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提出了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的组织计划和科学院的筹建计划。提出“自然科学工作者所要成立的团体,应当是一个广泛的群众性的组织。”“不久的将来,我们必须成立为人民所有的科学院。”
在周恩来讲话的影响下,会上讨论热烈,漫无计划的自由研究风气被批判,科学界“沿着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配合着生产建设的需要,积极切实地为全中国人民服务”的总方向被确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丁颖记录会议经过报告
会议通过了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简章和大会代表产生条例,代表自然科学界选出正式代表15人和候补代表2人,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筹建新中国的大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的代表。(第一排左起:曾昭抡、茅以升、刘鼎、梁希、侯德榜、李宗恩,第二排左起:姚克方、贺诚、沈其益、丁瓒、乐天宇,第三排左起:涂长望、恽子强、严济慈、靳树梁、蔡邦华。李四光在国外未参加)
从这一刻起,中国科协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单位。虽然此后中国科协的名称随着时代发展略有变迁,但作为全国政协的一个原始界别的地位不容动摇。
(三)建设新中国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举行。
第一届科协代表以无限的热情与智慧投入到政协的各项工作中。其中,曾昭抡参加了“政协组织法草案整理委员会”,侯德榜参加了“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贺诚参加了“政府组织法草案整理委员会”,严济慈参加了“宣言起草委员会”,茅以升参加了“国旗国徽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梁希参加了“代表提案审查委员会”……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其中第41、42条确立了普遍的文教精神,其中第43条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这为新中国发展科学事业确定了基本宗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政协会场场内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8月,筹备已久的科代会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全国性科技团体的诞生,中国的科技团体由各自独立逐步走向了联合统一。经党中央批准,1958年9月,两会合并,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终于有了自己的全国性统一组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科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合影
“科代筹”的召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界的领导地位,确立了科学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工农业和国防建设等服务的科学发展方针。“科代筹”是科学家和科学管理人才的大集结,是中国科协成立的先声,中国的科技社团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投入共和国建设的火热事业中。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责 编:张慧凯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谭华霖